胡星斗、仲大军:《墨子》亲士篇电视讲座(上)
胡星斗仲大军:《墨子》亲士篇电视讲座(上)导读:
墨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民生思想家、平民哲学家、科学家、军事防御专家、和平主义领袖,是修养最全面的学者。
正文:
墨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民生思想家、平民哲学家、科学家、军事防御专家、和平主义领袖,是修养最全面的学者。墨家政治学主张“义政”、“尚同”、“尚贤”、“亲士”(亲近知识分子),核心思想是“官无常贵,民无终贱”,“选天子”,能者上不能者下,废除官员终身制;墨家经济学主张“交相利”、“节用”,改善民生,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核心思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家文化学主张“兼爱”、“天志”(顺应上天让人民安宁富裕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上帝对民众、官员的监督)、“非命”(反对命中注定论)、“素丝”(人性如白色的丝线,取决于后天“所染”),核心思想是“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墨家科学有几何学、物理学、光学、论辩学,类于欧几里德、亚里斯多德,采用逻辑的、实验的、精确定义的、分析的研究方法,迥异于中国主流的感性的、象征的、模糊的、方术的思维方式;墨家军事学是立足于弱国小国的防御军事学,是考虑政治、经济、后勤、民心所向、军事器械、综合国力的全民皆兵式的立体防御战术。墨家代表平民百姓,处处监督统治者,不为统治者所容,在秦汉时受到血洗、失传,是中华民族之大不幸。今天,我们学习《墨子》,就是要发展经济,重视民生,关心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建立能者上不能者下的贤能政治和亲士政治,弘扬科学精神与和平主义精神,为建立中华新文明而努力奋斗。
下面是仲大军老师与我在某电视台《国学大讲堂》20集墨子讲座中的片段。
主持人(仲大军):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国学大讲堂》节目,今天由我和胡老师来讲解墨子。胡老师您好。
胡老师:仲老师好,观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讲墨子的第一篇《亲士》。《亲士》这篇文章非常重要,放在墨子著作的开篇。那么,为什么整个墨子的著作,把《亲士》放在第一篇,《亲士》有什么重要性,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讲解的内容。我想在我们学习这个课文之前呢,最好要先读一下原文。我们要先读原著,然后才能准确地把握这个精神。您看,胡教授,你来读一下这个原文。
胡老师:墨子开篇是这样说的,他说:“入国而不亲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以率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知有焉。”他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说你到一个国家去,你如果不重视人才,那么就会亡国。见到了人才而不急着去用人才,就会耽搁了君王之事。如果没有贤才,那么国家就无法备急,无法解决一些急需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才就不能够共商国家大士。所以,墨子他认为,如果怠慢了贤士,忘记了重用人才,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够救亡图存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墨子把人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墨子他还说,晋文公出走而能够匡正天下。那个晋文公也就是重耳。他曾经年幼的时候出奔在外19年。后来他成人后,由秦国送回继承了国王之位。而且,他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其实,晋文公有点像是挟天子以令诸候。还有,墨子他还谈到,桓公,也就是齐桓公,也是离开国家,但是他最终能够称霸诸侯。也就是齐桓公因为重用了人才,因此他最终也能够尊王攘夷称霸一方。墨子就是用了很多这样的事例来讲人才的重要性。
主持人:是的,我们现在已经体验了《亲士》的前两段。我们要把握墨子基本精神,必须要认真地读一下他的原文。刚才胡教授讲了这两段非常重要。首先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亲士》。第二又告诉我们,士这个人才又是怎样形成的,怎么成功的,给了这么一个环境。我想我们应该更深刻地理解墨子讲《亲士》的历史背景。我们不妨把话题扯远,扯远一点。为什么到了战国时期墨子时代,把人才,重视人才提到如此高的程度。
胡老师:我想是与这个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那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
主持人:是,这就说明了从春秋到战国时候,天下大的格局发展很多变化了。当年以周天子为最高权威的这样一个公侯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难以维持下去了。已经变成了各国之间互相吞并、征杀的一个历史时代了。在这样一个残酷竞争的历史时代,这个人才,也就是士,士的作用就突出地显示出来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有管子的著作,有孔子的论语著作等等,还有老子著作,很少有提到亲士的这种思想。可是到了墨子的著作里…
胡老师:其他人也有尊贤的思想,但是脱离不了血缘,尊尊亲亲,更加重视血缘关系这样一种传统。
主持人:对。这样一谈我们就要深入地来剖析,亲士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的传统源流问题。我认为中国五千年来,中国文化有两大传统。一个传统就是亲士传统,第二个文化传统是亲亲传统。
胡老师:对,尊尊亲亲,更加尊重自己的长辈,更加亲近的是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主持人:我们可以把这两大流派,它的代表者分别开。儒家就是亲亲文化,墨家亲士文化,包括法家都属于亲士文化。这个亲亲和亲士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我们看一下,回顾一下历史,亲亲文化占着中华民族整个五千年历史的主流。可是亲士文化,仅仅是中国历史中某一个历史阶段的很短暂的现象。我们先从最早黄帝开始。中华历史,五千年的历史,上溯到黄帝。大家看司马迁的史记里首先记载黄帝传给了他的儿子,传给了他的孙子,最后传给了他的重孙子,尧。可是到了尧之后呢,尧不传给他的儿子,不传给他自己家里的人了,而是传给了社会上的能人,贤人。尧发现了舜,舜是个人才。舜是个平民百姓,普通的人。但是尧发现他非常能干,具有很高的才能,就把他作为继承人。从尧开拓了亲士文化的最早的先河。
胡老师:所以墨子这个传统,古代称为禹墨学派,墨子和大禹和尧舜,他其实都是一个传统,他是非常重视士的。
主持人:对,我们再来剖视亲士文化的原理。亲士文化我认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请看到了大禹之后,就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原本禅让的政治制度、亲士文化,就被亲亲文化代替了。可以说,从大禹之后夏、商、周,都是沿着这个封建等级世袭制、家族血缘世系制这样一种政治权力模式延续着。
胡老师:也有人认为,这种亲亲的文化其实是导致后来很多宫廷政变、社会动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不公平。
主持人:是啊。亲士文化为什么到了战国时候又抬头了,到墨子的时候开始出现抬头了。是因为到了战国时候出现了大量的僭越行为,即打破封建等级制,直接向世袭王权制挑战的行为,打破了周朝的封建等级家族世袭制。比如说首先发生的事件就晋国,三家分晋,三家异姓贵族,韩家…
胡老师:韩、赵、魏三国。
主持人:韩、赵、魏,这三个,原来还有一个智伯家族。智伯呢后来被这三家灭掉之后只剩了韩、魏、赵。这三家都不是姬姓。要知道,晋国的是姬姓周文王的后代,后裔。而那三个异姓的贵族呢,就把这个姬姓的家族整个给分裂了。所以说,三家分晋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与什么有关系呢?与亲士有关系。
胡老师:三家分晋也是进入战国时代的一个标志。
主持人:重要标志。
胡老师:春秋时代有上百个国家,上百个国家互相攻占。但是其中有一个国家是比较强的,它能够成为盟主,能够发号施令。到了战国时候就没有了这个秩序,虽然也有相对比较强的一国,但是各个国家基本上是平等竞争,竞争也更加激烈。所以到战国时候,对于士的争夺,对人才的争夺可以说进入了白热化。
主持人:好,说得非常对。我这里要区分一下,亲亲文化和亲士文化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有什么好处。您刚才说,亲亲文化有好处,可以保证子孙世世代代的传袭下去,家族永远掌权,永远是当王。所以说这是好处,提倡亲亲文化,可以稳固政权。但是亲亲文化又有一个缺点。你的子孙后代是些无能的人,是些笨蛋,治理不好国家,很快就被人家篡权了,有很多人保不住性命就被杀掉了。光是整个春秋战国被灭掉的国家是多少呢?52个,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序》里不是讲了灭国52,弑君36。也就是亲亲文化并不一定能保住你的统治。所以说,有些开明的君主就采取亲士文化,还是重用有才能的人。比如说齐国,齐国最早重用管子。
胡老师:对。
主持人:是吧。管子当国相之后,使齐桓公大有作为。
胡老师:而且齐桓公他还不记射钩之恨。管子曾辅佐齐桓公的竞争对手公子纠。齐桓公当时的名字叫小白。公子纠和小白争夺王位。管子为了帮助他所辅佐的公子纠,一箭射中了小白,即射中了后来的齐桓公。
主持人:是。
胡老师:但是后来齐桓公仍然重用他,可以说是很博大的胸怀。
主持人:这是亲士文化最典型的表现,齐桓公的表现是最典型的。管子一箭没射死他,他最后还重用管子,甚至把管子称为仲父。
胡老师:对,对。
主持人:这了不起啊。所以说亲士文化,最早在齐国体现出来了。齐国为什么是个亲士文化的国家?我们要溯源。因为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
胡老师:是。
主持人:姜太公是什么人?是周朝的国相,也是重要大臣,是当年建国重要的功臣。风鸣岐山啊。是当时周文王在祁山发现的一只凤凰似的重要人物。
胡老师:可以说后来有了齐国,有了姜太公,其实就是由于周文王他能够…
主持人:重视亲士。
胡老师:亲士的一个结果。
主持人: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