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的滴滴 发表于 2025-1-15 12:42:17

大厂大模型竞争白热化,谁能稳坐“牌桌”之巅?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激烈竞争中,中国的大模型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百度、阿里、字节等大厂纷纷加大投入,以及众多创业公司的积极参与,大模型技术的分水岭已在2024年显现。
赛车飞艇群
曾经,众多企业和团队在同一条赛道上竞逐,试图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和产品优化来占据市场先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家的战略选择开始分化。一些创业公司,如估值超过200亿人民币的百川智能、月之暗面、等,开始转向特定行业的垂直大模型,如医疗领域。而智谱与阶跃星辰则继续坚持向=大模型的方向发力。

与此同时,国内外多家大模型的强势发布,如等,使得大模型的性能大幅提升,甚至在某些指标测试中超过了=。这一趋势表明,大模型正在逐渐成为一种“电力”资源,为各种应用提供强大的支持。

一家专注于AI代码生成的创业公司表示,过去他们需要紧密围绕大模型进行开发,每当大模型有更新,产品就需要进行调整。但现在,他们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容错系统,可以同时接入多个底层模型,并根据产品需求调用不同模型的优势。例如,在纯写代码时调用,而在需要指令遵循时则调用

在此背景下,大模型市场的商机逐渐清晰,主要分为三层:底层基座模型提供商、中间云厂商、以及上层AI软硬产品应用。由于资金、人才与资源的积累,无论是模型还是应用的创业型公司,客观上至多只能选择两块战场,更多只能专注于一个赛道。而由于基座模型训练的难度与资源要求高,行业的共识是,接下来更多创业公司的机会可能只有应用层,包括AIGC软件应用与AI智能硬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OpenAI在过去一年中不断发布新模型,但GPT-5的发布却迟迟未见。同时,还流失了多位核心技术骨干,人才在各个组织间流动,模型训练技巧几乎不再有秘密。这些因素都使得下一代基座大模型的发展面临更大的变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厂大模型竞争白热化,谁能稳坐“牌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