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什么车路协同“降温了”?
进入2025年,自动驾驶行业正处于产业变革与技术重塑的道路上。过去几年,车路协同(V2X)与智能网联技术一度被视为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智驾最前沿逐渐发现一个显著变化:车路协同及其相关技术方案的讨论逐渐降温,行业的关注点转移至端到端(E2E)、重感知轻地图等与单车智能相关的方案上。赛车飞艇群
车路协同的时代背景与初衷
车路协同的提出源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当时行业普遍认为,仅依靠车辆自身的感知与计算能力难以实现真正的高级自动驾驶。尽管单车智能通过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实现了较高精度的环境感知,但在极端天气、复杂路况和动态交通环境下,传感器的覆盖范围和探测能力难免存在盲区,单车智能在如单车无法感知远距离的交通状况的全局交通优化与协作上依旧面临挑战,导致在决策时更倾向于局部优化,难以兼顾整体交通效率与安全性。
正是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量,车路协同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车—路—云”的一体化协作,实现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互联、协同决策和全局优化。具体来说,车路协同希望借助路侧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信号灯、路侧单元)以及云端计算能力,将道路实时状况传递给车辆,从而弥补单车智能在感知盲区、动态预测和决策上的不足。如在高密度的城市路网中,车路协同技术可以通过信号灯和路侧感知设备感知行人、非机动车和其他车辆的动态信息,并通过云端传递给附近车辆,帮助驾驶系统做出更精准的预测和决策。
车路协同的提出还受到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推动。智慧城市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城市资源的管理效率,而交通作为城市治理的核心场景之一,自然成为车路协同技术重点应用的试验场。在政策层面,许多国家出台了鼓励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战略规划,推动车路协同技术的研发与试点。中国自2015年起就在多个城市设立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将车路协同作为核心研究方向之一。美国也通过“智能交通系统联合计划(ITS-JPO)”推动车路协同的标准化研究与试点应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