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新发现:火星曾存古海洋,生命存在概率或提升?
在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取得重大突破之际,广州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海教授,作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者,接受了搜狐科技的深度访谈。刘海教授不仅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还在嫦娥五号与六号月壤探测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研究方向涵盖了结构无损检测、隐蔽缺陷探测以及雷达遥感等多个领域。飞艇pk10群
近期,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在乌托邦平原的南部着陆,其携带的次表层穿透雷达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该雷达系统拥有低频和高频两个通道,分别用于探测地下结构和可能存在的水冰。刘海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对“祝融号”低频通道数据的分析,发现了地下10至35米处的一系列倾斜反射层,这些结构特征与地球海岸沉积物高度相似。
这些倾斜层理的倾角在6°至20°之间,连续分布超过1.3公里,垂直于假设的海岸线,全部朝向北部低地倾斜。通过物理特性和倾角一致性的分析,研究团队排除了风成沙丘、熔岩流或河流沉积等其他可能性。刘海教授强调,尽管这一发现被广泛报道为迄今为止最直接的地下证据,但团队在论文中并未使用这一表述,媒体有所夸大。
关于为何此前美国的“洞察号”未能发现类似证据,刘海教授指出,这与探测区域和科学目标的选择有关。“洞察号”着陆在远离假设海岸线的埃律西昂平原,而“祝融号”则更接近乌托邦平原的南部,更适合寻找与古代海洋相关的沉积结构。“祝融号”的次表层穿透雷达专为详细探测地下结构设计,具有低频和高频两个通道,而“洞察号”则主要用于监测地震活动和测量火星表面温度。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火星的古代海洋环境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科学家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维京号”图像识别出了火星北部低地潜在的海岸线,但这些发现一直存在争议。火星自转轴的偏移和火山活动可以解释海岸线的高程变化,但直接证明古海洋存在的地下证据一直缺失。此次“祝融号”的探地雷达数据填补了这一空白,揭示了与地球沿海沉积物结构相似的倾斜层理。
页:
[1]